空殼建議:看似關心,卻無法帶來改變的建議
在日常對話、工作會議、甚至網路討論裡,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話,看似是提醒、指導或建議,實際上卻讓人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。這類話語乍聽之下像是幫助,但本質上沒有資訊量,也沒有指出問題,更沒有提供方向──這就是所謂的空殼建議。
什麼是空殼建議?
空殼建議指的是那些表面上像是在給意見,但內部毫無具體內容的評論。它們沒有說明問題在哪裡,缺少原因、缺少例子,也缺少行動方案,於是接受建議的人無法從中獲得任何實質幫助。
常見的空殼建議包括:
「這樣不行啦。」
「這樣不好吧。」
「你要加油一點。」
「再努力看看啊。」
「這樣怪怪的。」
這些句子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它們沒有說出為什麼不行、哪裡不好、該怎麼努力、或是怪在哪裡。
空殼建議的問題
雖然多數空殼建議並非出於惡意,甚至可能包含善意,但它的確會帶來許多困擾:
1. 讓人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
被批評的人常常會有這種心聲:「所以我到底該改哪裡?」
沒有方向,就沒有改進。
2. 浪費對話時間卻沒有產出
給建議的人花了時間,聽的人也花了時間,但對話並沒有推進。
3. 增加焦慮與挫折感
空殼建議常讓人陷入猜測、過度聯想,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。
4. 削弱建議者的可信度
如果一個人習慣只給空洞評論,久而久之,他的意見會被視為不具參考價值。
為什麼人們會給出空殼建議?
其實,人們會給出空殼建議的原因很常見:
不知道怎麼具體指出問題
害怕直接批評會破壞關係
習慣用模糊語言表達不滿
想表達意見但沒有深入思考
只是想附和、完成社交義務
這些情境很常發生,但也表示:空殼建議不是壞意,而是缺乏技巧。
如何避免空殼建議?
如果我們想讓意見真的有幫助,可以使用以下方法:
✔ 1. 說出具體觀察
取代「這樣不行」,可以說:
「這段內容讀起來有點過快,我覺得可以再增加一些細節。」
✔ 2. 說出原因
取代「這樣不好」,可以說:
「現在這樣呈現會讓讀者抓不到重點,所以建議把重點提前。」
✔ 3. 提供可行方向
取代「你要再努力」,可以說:
「你可以試著把每個段落的結論寫得更明確,會更有條理。」
✔ 4. 使用「我感覺」取代「你就是」
讓建議更委婉,也更容易被接受。
空殼建議不只是“不中用”,更是一個溝通提醒
空殼建議本身並不邪惡,它提醒我們:
真正有用的建議,需要包含資訊、方向與善意。
一段好建議不需要很長,但至少要讓對方知道:
問題在哪?
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?
可以怎麼改?
當我們願意多花幾秒鐘讓建議更具體,不但讓彼此的對話更有效率,也能讓對方真正受益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