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能找到更靠近彼此的表達

我能找到更靠近彼此的表達

對溝通的成長型思維。從小到大,我們從身邊的人學到語言、語氣和表達方式。在這些效仿中,我們學會了如何與周圍的人互動。這些模式可能因為熟悉,讓人以為那就是唯一的表達方式。但溝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。它也能成長以及轉變。

我們的溝通方式,會直接影響關係的健康。若只依靠舊有模式,很可能無意間造成對自己或他人都不健康的互動。隨著關係、年紀、權益、歷練與生命事件的變化,表達方式也需要跟著調整。當我們勇於嘗試不同的溝通方式,就能慢慢建立信任、加深理解,並滋養出更堅韌的連結。

同一內容,不同的表達方式:

▶「我覺得受傷了。」不同表達的方式
「這真的讓我覺得受傷。」
「你總是這樣,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吧?」
「隨便啦,反正我已經習慣了。」
「想到昨天的對話,我覺得很受傷。我們能聊聊嗎?」
「那句話真的讓我覺得受傷。」
「嗯…我覺得怪怪的,但也說不上來。」
「有些人講話啊,真的很容易傷到別人。」
「你就喜歡戳我痛處,對吧?」

▶「我很感謝你。」不同表達的方式
「我很感謝你。」
「至少你這次終於做對了一件事。」
「嗯…就還不錯吧,謝謝。」
「這次你終於幫上忙了。」
「我這麼辛苦,你當然應該幫我啊!」
「嗯,好,謝謝。」
「這樣我們就互不相欠了。」

▶「我需要空間。」不同表達的方式
「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。」
「算了啦,你也不會懂。」
「你能不能不要再煩我?我真的快受不了了!」
「我很在乎你,但我現在需要一些時間讓自己充電。」
「別吵我!請你馬上離開!」
「我可能需要先安靜一下,你介意我自己待一會嗎?」
「沒事啦,你先去忙你的,我一個人就好。」

▶「你能幫我一下嗎?」不同表達的方式
「可以幫我一個忙嗎?」
「你手是拿來幹嘛的?快幫我啊!」
「你怎麼都不主動幫忙啊?」
「嗯…這個有點重…」
「算了啦,你大概也幫不上什麼忙。」
「有些人看到別人辛苦的時候,好像都不會主動幫忙。」
「啊,沒關係啦,如果你不行的話,我自己來也可以。」
「你應該幫我吧,這本來就是你該做的。」

溝通不是本能,而是一種可以練習的愛。我們每個人可以在不同情境中,用不同的溝通方式,有時溫柔,有時模糊,有時甚至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尖銳。透過覺察,我們能看見我們其實都有選擇。 當我們願意從自動化的反應,轉向更有意識的表達,每一次的選擇都能讓關係變得更健康。

繞了一圈對方還是沒有聽懂?

繞了一圈對方還是沒有聽懂?